机器学习教程三:决策树算法

决策树简介

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状结构的机器学习算法,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。它通过构建一棵树来进行决策,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一个特征或属性,每个叶子节点表示一个类别或一个回归值。决策树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广泛应用,具有直观、易于理解和解释的特点。

最早的决策树算法之一是ID3(Iterative Dichotomiser 3),由Ross Quinlan于1986年提出。ID3算法使用信息增益来选择最佳的特征,并通过递归地构建决策树来进行分类。后来,C4.5算法作为ID3的改进版本出现。C4.5在选择最佳特征时使用了信息增益比,解决了ID3算法对具有更多取值的特征的偏好问题,并引入了对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。此外,CART(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)算法是另一个常用的决策树算法。CART算法可以处理分类和回归问题,并使用基尼系数来选择最佳的特征。

决策树算法的发展还引入了剪枝技术,用于防止决策树过拟合训练数据。剪枝技术可以通过修剪决策树的节点或子树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。

使用情景

我们来举个例子,假设我们有一个二分类问题,要根据一个人的一些特征来预测他们是否会购买某个产品。

特征:

  • 年龄:青年、中年、老年
  • 收入:低、中等、高
  • 学历:初中、高中、大学以上
序号 年龄 收入 学历 购买产品
1 青年 中等 高中
2 中年 初中
3 中年 大学以上
4 老年 大学以上
5 老年 高中
6 中年 中等 大学以上
7 青年 中等 高中
8 青年 初中
9 老年 中等 大学以上
10 老年 高中

我们可以画出下面的决策树

image-20240305121532526

在上面图中直角矩形表示特征,也是内部节点;带弧角的矩形表示分类结果,也是叶子节点。你可能会有疑问,这个决策树怎么画出来的呢,为什么要把学历放到最上面的节点呢?我们下面来说一说决策树构建的过程。

决策树原理

决策树的原理基于对特征的分裂和划分,通过对样本的特征值进行逐层比较,根据特征的取值将样本划分到不同的分支上。这个过程基于一系列的判断条件,使得样本在决策树上向叶子节点逐步推进,最终得到样本的分类结果。

实现决策树需遵循下面的步骤:

1、准备数据集:收集需要用于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。数据集包含输入特征和相应的标签或目标值。

2、选择特征:根据问题的要求,从数据集中选择最佳的特征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。通常使用特征选择算法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,例如信息增益、基尼系数等。

3、划分数据集:根据选择的特征,将数据集划分为不同的子集,使得每个子集具有相似的特征。

4、递归构建决策树:对于每个子集,递归地重复步骤 2 和 3,选择最佳的特征来构建子树,直到满足停止条件为止。停止条件可能是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别,或者到达预定义的树的深度。

6、预测和分类:使用生成的决策树对新的输入样本进行分类。从根节点开始,根据样本的特征值,沿着树的分支进行遍历,直到到达叶子节点,然后将样本分配到叶子节点所代表的类别。

1.准备数据集

我们对数据的属性进行标注。对于年龄属性:1表示青年,2表示中年,3表示老年;对于收入属性:1表示低,2表示中等,3表示高;对于学历属性:1表示初中,2表示高中,3表示大学以上;对于是否购买产品:使用0表示否,1表示是。

使用代码进行表示:

def createDataset():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# 最后一列表示标签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labels=["年龄", "收入", "学历", "是否购买产品"]
    return myDataset,labels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
这样我们就使用代码表示了这个数据集,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特征选择。

2.选择特征

为了将不同类别分开,我们需要选择特征,特征选择不到位,我们可能构建出效率低或者错误率搞得决策树。在我们上面的决策树的图中,为什么要首先选择“学历”这个特征呢,如何选择特征呢?

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是信息增益(Information Gain),基于信息论的概念,衡量了一个特征对于分类任务的贡献程度。信息增益越高,表示特征提供的信息量越大,对于分类任务的贡献也越大。

计算信息增益,需要遵循下面的步骤:

1.计算整体数据集的熵

2.计算每个特征的条件熵

3.计算信息增益

2.1计算整体数据集的熵

在高中化学,我们学过,熵用来衡量物体的混乱程度,熵越大,物体越混乱。熵在信息中定义为信息的期望值,对于一个数据集中一个待分类的类别,它的熵怎么计算呢?答案是下面公式

h(xi)=p(xi)log2p(xi)

在这个公式中,p(xi)表示类别xi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概率,所以类别xi的熵相当于它的概率乘以“-log2(p(xi))”,你可能想问这个值是怎么来的,我只能告诉你因为1+1=2,这个也是一样的,是老一代程序员的定义,它的贡献就是将信息具体化,用数值表示出来。

上面我们只得到一个类别的熵,要计算整体数据集的熵,我们只需要对每个类别的熵进行求和,我们应该有下面公式:

H=1np(xi)log2p(xi)

其中数据集中有n个类别,每个类别出现概率为p(xi)。

所以我们来计算上面例子的熵,有一半人购买产品,一半人未购买产品。对于购买产品的一类,p(x1)=1/2,对于未购买产品的一类,p(x2)=1/2。所以它的数据集的信息熵就是:

H=12log2(12)12log2(12)=1

我们成功计算出来数据集的熵是1,下面我们编写代码来计算数据集的熵。

import math
def createDataset():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# 最后一列表示标签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labels=["年龄", "收入", "学历", "是否购买产品"]
    return myDataset,labels

def calculate_entropy(dataset):
    #使用class_counts记录各个标签样本的数量
    class_counts = {}
    for data in dataset:
        label = data[-1]
        if label not in class_counts:
    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= 0
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+= 1

    entropy = 0
    total_samples = len(dataset)
    #计算数据集的熵
    for count in class_counts.values():
        probability = count / total_samples
        entropy -= probability * math.log2(probability)

    return entropy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    print(f"数据集的熵为{calculate_entropy(myDataset)}")

可以看到最后的熵,和我们计算的一致。

image-20240304194805364

2.2计算每个特征的条件熵

下面我们计算每个特征的条件熵,先来说说什么是条件熵,条件熵用于衡量在给定条件下的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。它表示在已知某个条件的情况下,对随机变量的平均不确定性。

给定一个随机变量X和条件随机变量Y,条件熵H(X|Y)表示在已知Y的条件下,X的不确定性。它的计算公式如下:

H(X|Y)=1np(xi)H(X|Y=xi)

我们已经确定了在Y的条件下,这个Y就对应与上面的三个特征,就是年龄、收入和学历;xi表示的是在选定某个特征下面的分类类别,比如说在特征年龄下面分出来三个类别;p(xi)表示的在特征值选定时各类别出现的概率,比如在特征年龄下,青年的概率为3/10,中年的概率为3/10,老年的概率为4/10;H(X|Y=xi)则表示当特征为某个特征值时的熵,比如年龄这个特征为老年时,有3/4的购买产品,有1/4的不购买产品,那么这个时候特征为老年的熵就是:

H(X|年龄=老年)=34log23414log214

所以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特征的条件熵。我们将特征记为Y,在Y下面的所有类别记为X,则可以计算各个特征的条件熵。

H(X|Y=年龄)=310(33log233)+310(13log21323log223)+410(14log21434log234) H(X|Y=收入)=410(24log22424log224)+410(24log22424log224)+210(12log21212log212)

H(X|Y=学历)=\frac{2}{10}*(-\frac{2}{2}*log_2\frac{2}{2})+\frac{4}{10}*(-\frac{3}{4}*log_2\frac{3}{4}-\frac{1}{4}*log_2\frac{1}{4})+\frac{4}{10}*(-\frac{4}{4}*log_2\frac{4}{4})

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,我们可以写出计算特征条件熵的代码,相对来说比较绕,理解过程很重要:

import math

def createDataset():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# 最后一列表示标签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labels=["年龄", "收入", "学历", "是否购买产品"]
    return myDataset,labels

def 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dataset, feature_index):
    feature_counts = {} #用于统计各个特征以及对应标签的出现次数
    for row in dataset:
        feature = row[feature_index]
        label = row[-1]
        if feature not in feature_counts:   #初始化为字典的嵌套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 = {0: 0, 1: 0}
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 += 1
    #得到对应特征的统计信息,比如第二列的统计信息为{2: {0: 2, 1: 2}, 1: {0: 2, 1: 2}, 3: {0: 1, 1: 1}}

    entropy = 0
    dataset_len=len(dataset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数据集的总长度
 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_counts:
        counts=sum(feature_counts[feature].values()) #统计特征出现的次数
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=0
        probability=counts/dataset_len               #计算特征出现的概率
        for label in feature_counts[feature]: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probability=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/counts   #在特征固定时,用来计算标签的概率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-=conditional_probability*math.log2(conditional_probability) if conditional_probability!=0 else 0  #计算条件熵
        entropy+=probability*conditional_entropy        #条件熵的加权平均
    return entrop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返回总熵值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    print(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myDataset, 0))
2.3计算信息增益

我们前面已经说了,信息增益越大,对特征的最终的分类结果影响也越大,那么就是分别计算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。那么信息增益怎么计算呢,相信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,信息增益就是熵减去条件熵。

g(X,Y=年龄)=H(X)H(X|Y=年龄)

可以看到单个特征的信息增益g(X,Y=年龄)等于H(X)数据集的熵减去H(X|Y=年龄)单个特征的条件熵。代码很简单,就是一个减法。

def calculate_entropy(dataset):
    #使用class_counts记录各个标签样本的数量
    class_counts = {}
    for data in dataset:
        label = data[-1]
        if label not in class_counts:
    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= 0
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+= 1

    entropy = 0
    total_samples = len(dataset)
    #计算数据集的熵
    for count in class_counts.values():
        probability = count / total_samples
        entropy -= probability * math.log2(probability)
    return entropy
def createDataset():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# 最后一列表示标签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labels=["年龄", "收入", "学历", "是否购买产品"]
    return myDataset,labels

def 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dataset, feature_index):
    feature_counts = {} #用于统计各个特征以及对应标签的出现次数
    for row in dataset:
        feature = row[feature_index]
        label = row[-1]
        if feature not in feature_counts:   #初始化为字典的嵌套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 = {0: 0, 1: 0}
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 += 1
    #得到对应特征的统计信息,比如第二列的统计信息为{2: {0: 2, 1: 2}, 1: {0: 2, 1: 2}, 3: {0: 1, 1: 1}}

    entropy = 0
    dataset_len=len(dataset)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数据集的总长度
 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_counts:
        counts=sum(feature_counts[feature].values()) #统计特征出现的次数
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=0
        probability=counts/dataset_len               #计算特征出现的概率
        for label in feature_counts[feature]: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probability=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/counts   #在特征固定时,用来计算标签的概率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-=conditional_probability*math.log2(conditional_probability) if conditional_probability!=0 else 0  #计算条件熵
        entropy+=probability*conditional_entropy        #条件熵的加权平均
    return entrop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#返回总熵值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    #特征1的信息增益
    print(f"特征一的信息增益是{calculate_entropy(myDataset)-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myDataset,0)}")
    #特征2的信息增益
    print(f"特征二的信息增益是{calculate_entropy(myDataset)-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myDataset,1)}")
    #特征3的信息增益
    print(f"特征三的信息增益是{calculate_entropy(myDataset)-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myDataset,2)}")

得到下面的结果

image-20240305103204393

可以看到我们应该先选择特征3,这便是我们最有价值的特征。

3.划分数据集

我们选择出了特征3,然后我们根据特征3来划分数据集。给出下面的代码:

def splitDataset(dataset, feature_index, value):
    """
    :param dataset: 数据集
    :param feature_index: 选择的特征
    :param value: 特征的label
    :return: 切分后的数据集
    """
    retDataset = []
    for row in dataset:
        if row[feature_index]== value:  #选择特征,如果特征是某个值的话,就把该特征以及该特征后面的特征组成新的子集
            subDataset=row[:feature_index].extend(row[feature_index+1:])
            retDataset.append(subDataset)
    return retDataset

这样我们根据特征3可以将原始数据集分为下面数据集
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sliptedDataset = [[1, 2, 0],  #特征3的值为2
                     [3, 3, 0],
                     [1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    [3, 3, 1]]

                     [[2, 1, 0],    #特征3的值为1
                     [1, 1, 0],

                     [[2, 1, 1],    #特征3的值为3
                     [3, 1, 1],
                     [2, 2, 1],
                     [3, 2, 1]]
4.递归构建决策树

我们使用ID3来递归构建决策树,ID3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选择具有最大信息增益的特征来构建决策树。每次选择完特征,数据集的熵要改变,然后重新计算剩下特征的条件增益,继续选择特征,直到选择完所有的特征,不可再分。或者特征不足以分类出所有类别,即特征全部选择完毕,不可再分。下面给出完整代码:

import math
import operator

def calculate_entropy(dataset):
    # 使用class_counts记录各个标签样本的数量
    class_counts = {}
    for data in dataset:
        label = data[-1]
        if label not in class_counts:
    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= 0
        class_counts[label] += 1

    entropy = 0
    total_samples = len(dataset)
    # 计算数据集的熵
    for count in class_counts.values():
        probability = count / total_samples
        entropy -= probability * math.log2(probability)
    return entropy

def createDataset():
    myDataset = [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1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2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1, 2, 2, 0],
                 [1, 1, 1, 0],
                 [3, 2, 3, 1],
                 [3, 3, 2, 1]]
    # 最后一列表示标签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labels=["年龄", "收入", "学历", "是否购买产品"]
    return myDataset,labels

def 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dataset, feature_index):
    feature_counts = {}  # 用于统计各个特征以及对应标签的出现次数
    for row in dataset:
        feature = row[feature_index]
        label = row[-1]
        if feature not in feature_counts:  # 初始化为字典的嵌套,0表示未购买产品,1表示购买产品
    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 = {0: 0, 1: 0}
        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 += 1
    # 得到对应特征的统计信息,比如第二列的统计信息为{2: {0: 2, 1: 2}, 1: {0: 2, 1: 2}, 3: {0: 1, 1: 1}}

    entropy = 0
    dataset_len = len(dataset)  # 数据集的总长度
    for feature in feature_counts:
        counts = sum(feature_counts[feature].values())  # 统计特征出现的次数
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 = 0
        probability = counts / dataset_len  # 计算特征出现的概率
        for label in feature_counts[feature]: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probability = feature_counts[feature][label] / counts  # 在特征固定时,用来计算标签的概率
            conditional_entropy -= conditional_probability * math.log2(
                conditional_probability) if conditional_probability != 0 else 0  # 计算条件熵
        entropy += probability * conditional_entropy  # 条件熵的加权平均
    return entropy  # 返回总熵值

def split_dataset(dataset, feature_index, value):
    """
    :param dataset: 数据集
    :param feature_index: 选择的特征
    :param value: 特征的label
    :return: 切分后的数据集
    """
    retDataset = []
    for row in dataset:
        if row[feature_index] == value:  # 选择特征,如果特征是某个值的话,就把该特征以及该特征后面的特征组成新的子集
            subDataset = row[:feature_index]
            subDataset.extend(row[feature_index + 1:])
            retDataset.append(subDataset)
    return retDataset

def choose_best_feature_to_split(dataset):
    """
    :param dataset: 数据集
    :return: 最佳特征的索引
    """
    feature_dim = len(dataset[0]) - 1  # 数据集中的特征维度
    entroy = calculate_entropy(dataset)  # 计算数据集的熵
    best_feature_gain = {}  # 使用字典存储特征的增益
    for i in range(feature_dim):  # 计算每个特征的信息增益
        gain = calculate_entropy(dataset) - calculate_condition_entropy(dataset, i)
        best_feature_gain[i] = gain
    max_value = max(best_feature_gain.values())  # 返回最大的信息增益的维度
    max_keys = [key for key, value in best_feature_gain.items() if value == max_value]
    return max_keys[0]

def majority_cnt(class_list):
    # 返回类别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
    class_count = {}
    for vote in class_list:
        if vote not in class_count.keys():
            class_count[vote] = 0
        class_count[vote] += 1
    sorted_class_count = sorted(class_count.items(), key=operator.itemgetter(1), reverse=True)
    return sorted_class_count[0][0]

def create_decision_tree(dataset,labels,feature_labels):
    """
   :param dataset: 数据集
    :return: 决策树
    """
    class_list = [row[-1] for row in dataset]  # 获取数据集的类别
    if class_list.count(class_list[0]) == len(class_list):  # 如果类别完全相同则停止划分
        return class_list[0]
    if len(dataset[0]) == 1:  # 如果所有特征都遍历完了,则停止划分
        return majority_cnt(class_list)
    best_feature = choose_best_feature_to_split(dataset)
    best_feature_label = labels[best_feature]
    labels.remove(best_feature_label)
    feature_labels.append(best_feature_label)
    my_tree={best_feature_label:{}}
    feature_values=set([row[best_feature] for row in dataset])
    for value in feature_values:
        sub_labels=labels[:]
        sub_dataset=split_dataset(dataset,best_feature,value)
        my_tree[best_feature_label][value]=create_decision_tree(sub_dataset,sub_labels,feature_labels)
    return my_tree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    print(create_decision_tree(myDataset,labels,[]))

得到下面的结果:

image-20240305122009103

可以看到先按照学历分,然后按照年龄,最后按照收入,但是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数据量不足,分到最后,学历为2,年龄为3,收入为3的应该有两位,一位购买了产品,一位未购买产品,但是数据量不足,最总没有分出来。

5.预测和分类

构建predict函数,很简单,就是不断取特征,直到结果能分出来。下面是完整代码。

def predict(decision_tree, sample):
    if isinstance(decision_tree, dict):
        for feature in decision_tree:
            value = sample.get(feature)
            if value in decision_tree[feature]:
                subtree = decision_tree[feature][value]
                return predict(subtree, sample)
        return None
    else:
        return decision_tree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    myDataset,labels = createDataset()
    decision_tree=create_decision_tree(myDataset,labels,[])
    print(decision_tree)
    test_dataset =[{'学历': 2, '年龄': 3, '收入': 3},{'学历': 3, '年龄': 1, '收入': 3}]
    print(f"{test_dataset[0]}的决策结果为{predict(decision_tree, test_dataset[0])}")
    print(f"{test_dataset[1]}的决策结果为{predict(decision_tree, test_dataset[1])}")

得到下面的结果:

image-20240305124056826

完整代码已上传到github仓库

决策树特点

优点:

  1. 可解释性强:决策树的生成过程可以直观地表示为一系列的决策规则,易于理解和解释。
  2. 适用性广泛:决策树可以用于分类和回归任务,适用于离散特征和连续特征,也可以处理多分类和多输出问题。
  3. 数据预处理要求低:相对于其他算法,决策树对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较低。它可以处理缺失值和不完整的数据,并且对于不平衡的数据集也比较鲁棒。

缺点:

  1. 容易过拟合:决策树容易生成过于复杂的模型,对训练数据过拟合,导致在新数据上的泛化能力下降。剪枝等技术可以缓解过拟合问题。
  2. 不稳定性:对于数据的微小变化,决策树可能生成完全不同的树结构,这使得模型的稳定性较差。
  3. 忽略特征间的相关性:决策树独立地考虑每个特征的重要性,可能忽略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,导致模型的性能下降。
  4. 对不平衡数据集的处理困难:决策树在处理不平衡数据集时,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多类别样本的特征,可能忽略少数类别的重要性。

Share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Post comment

 ©2025 [忧郁小王子的乌托邦] - 稳定运行: